盘和林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提出,到2025年,算力规模超过300EFLOPS(百亿亿次/秒),智能算力占比达到35%,东西部算力平衡协调发展。
近年来,中国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举措,让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走上快车道。截至2022年底,中国算力总规模达180EFLOPS,居全球第二位,近五年保持了30%的年增长率。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76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到197EFLOPS,存力总规模超过1080艾字节(EB)。围绕算力枢纽节点建设130条干线光缆,数据传输性能大幅改善。据测算,2023年,中国算力核心产业规模有望突破2万亿元。
除了总体水平有所提升以外,京津冀等8个国家算力枢纽建设已经进入深化实施阶段。新开工数据中心项目超60个,新建数据中心规模超130万标准机架,区域带动作用逐步凸显,“数据向西,算力向东”的东数西算工程初见雏形,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布局已经完成。
算力基础设施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
算力是集信息计算力、网络运载力、数据存储力于一体的新型生产力。信息计算力是数字经济核心要素——数据生产和处理的能力。它决定了有数据产生信息的及时程度和质量,因而也决定了技术应用的水平,是数字经济发展赖以生存的基础。网络运载力则是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关键力量。信息交换才能带来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才能打造数字经济生态。数据存储力则是数字经济发展后劲的保证,数据即时搜集处理需要大量的时间,因而强大的数据存储力可以先完成数据搜集和初步处理,避免后续信息整理中的重复工作。三力合一,从要素供给,要素流转,要素储备三个方面共同支撑数字经济的长远发展。
算力基础设施对于全产业链来说就像血管组织,可以起到串联行业合作、实现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作用。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决定了行业间的信息时滞的长短,也决定了行业协同决策、即时反应的速度。因而可以说,算力基础设施是全产业链转型数字化、智能化的保证,强大的算力也为一些行业间的创新合作提供了可能。简单的智能化工厂也可以逐步发展为融合生产、配送、销售等多环节的智能化综合商业体。
不仅如此,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进一步促进行业的科技创新。一是数据基础研究的进步。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会促进算力相关基础科学的研究,包括科学计算类的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学科;工程计算类的计算机辅助工程、电子设计自动化等;智能计算类的机器学习、数据分析等。二是数字产业化的创新。算力基础设施有着完整的产业链,包括芯片、PCB、交换机、光模块、射频器件等等细分产业链,均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可以加快这些产业科技创新的步伐。三是产业数字化融合的创新。产业数字化融合会催生新的经济业态,背后需要新的行业逻辑、经济模式、激励机制以及相应的监管体系,这也将进一步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和创新,推进生产服务化转型,加快实体经济与数字科技的融合。
综上,《计划》的出台,预示着中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将迈上新台阶,无论总体算力规模还是区域算力布局,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夯实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的科技创新和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融合。